close
最近有個美國教授出版了一本書,The Averaged American。身為賓州大學的歷史系教授,Sarah Igo將美國民意調查的歷史寫的十分詳細,也講述了美國人如何從各式各樣的民調中形成群眾意見,再從這些集體民意中塑造自我。 

很多人也許認為,我就是我,我的意見與決定通常不會被任何世俗關係影響,更何況是民意調查的統計數字,但事實真是如此嗎? 事實上,人相信、甚至崇拜數字。這可不是說什麼身高或三圍數字,雖然這類數字也頗迷人,但不在這篇文章討論的範圍。我是指,民調統計的數字的確帶著力量,如果許多人都討論A話題,贊成B看法,為什麼我不也了解一下?統計數字,讓我們重視什麼是「大多數人的意見」。 更重要的是,接收到統計結果時,大部份人的反應是,將它與自己做比較,視它為判斷自我的標準。 

例如,某某民調顯示,二十至三十歲女性每天平均花上三小時上網,若是一個26歲的女人平日只會花個半小時收收email,她會了解,她絕不是個網路成癮者,頂多算是一般使用者。一個自稱宅男的男子若讀到一篇研究報告,寫著真正夠宅的人,每天出門時間總計少於兩小時,且待在電腦前的時間每日超過十小時,在發現自己並不符合以上條件後,這個自稱宅男者也許就覺得自己不那麼宅了。若台北市未婚粉領族每月購物的消費額是一萬元,一個花三千治裝的OL就不會說自己敗家。為什麼?因為跟大部份女性比起來,她花的錢還不到三分之一。 人們從與他人的比較了解自己、定義自己,這很自然。民意調查的目的在於刪除極端值,求取研究對象的平均意見,調查結果能否變成認識自我的工具,可想而知。 

接下來的問題是,這種丈量自我的標準尺適不適當。也就是說,民意調查結果可不可信呢? 這倒不是想表達,民意調查都是屁,不值得一信;事實上,有許多民調花了大量金錢與時間用嚴謹的方法調查。只是我們少考慮了其中的變項或其他因素,以至於對民調結果過度或曲意解讀。 今年美國的超級盃開打,許多廠商砸重金盡巧思製作專為超級盃時段播放的廣告、並買下這個昂貴的黃金時段,廣告評鑑也紛紛出爐。研究顯示極大多數人都愛死了超級盃廣告,但事實上,把性別變項考慮進去,喜歡廣告的女性只有50%。 

另一研究報告指出,美國的保守黨黨員偏好上教堂。事實上,有好多因素影響人們上教堂的習慣,家庭背景(老爸老媽是教徒)、教育環境(你從前唸的是教會學校)、人際關係(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很虔誠)都有可能對信仰造成影響,誰說政治與宗教必然有應對關聯? 

用之前的例子來說明,每月花費萬元打扮的粉領族,或許她們未婚但年齡偏高,豐富的工作經歷讓她們有較好的職位與較高的收入,她們的消費平均值是中產階級女性的一般消費能力,一個初出社會的年輕職員又怎麼能將之視為可以比較的標準呢? 民調本身並無對錯,多半是人們誤用調查結果,尤其是政治團體與大眾媒體。兩者通常依此武斷的認定社會真實,做利益導向的思考,因而只努力取悅主流意見,小眾顯的單薄可憐。 

也許有人認為,以大眾為導向的想法沒有錯,畢竟這就是民主,少數服從多數嘛!但是它的問題在於,外在的民調行為會影響內在的思考過程,使得非主流者不敢或不願發聲,於是不那麼少的少數便成了真正的少數。 你可以說這叫沉默螺旋(Silent Spiral),或是從眾效應(Conformity/Bandwagon Effect)。當你與大多數人意見相左時,便想著:天啊!我的想法真的那麼邊緣化嗎?人們害怕被孤立,心想既然支持的政黨不見得會贏,就連票都懶的投了。於是從眾效應成為自我實現預言。 

這就是民調文化。 說不被數字影響,是不太可能的事情,不然選舉前一天幹嘛禁止民調支持度公佈啊? 被影響是無可避免的,但重點是,你能夠分辨出好民調與偏頗民調;對調查結果不過度簡化曲解;你是小眾卻仍有發聲的立足點。 

奉送Super Bowl commercial小菜一碟 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HUFvJNQ0bnM 它們廣受好評,來看看你的感覺是多數或少數意見吧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ittlewolflu 的頭像
    littlewolflu

    說故事的人

    littlewolfl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