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有時候,記者的文章或問的問題讓人跌破眼鏡,往往是在於它傳達了似是而非的價值觀。其實也不能怪記者,大家不過是平凡人,只是在專業領域裡,掌有文字權利者犯了一般人犯的毛病,是值得被探討的。

在資訊爆炸的時代,上網快速消化即時新聞是許多人的習慣,但去年一篇簡短的網路新聞,卻讓邊吃麵邊上網的我差點嗆昏。故事是這樣的:一位八十多歲的退休榮民,月領三萬多退休俸,還有兩棟房讓他當包租公,他卻選擇到廟前行乞度日,自稱打發時間,還和7-11一樣全年無休。常常施捨他的一位老婦人,則以賣花為生,記者先講述了老先生的特異行徑,再與賣花阿媽兩相對照,文末結論:「伸手不伸手,這兩位老人家,展現了不一樣的人生觀。」

敬老尊賢一直是華人世界引以自傲的文化價值,但若走過大半生卻非隨心所欲不踰矩,而是展現對現實價值的貪得無厭,這壓根不是一種『獨特的人生觀』。有一筆錢不愁吃穿也不煩身後事的老人,卻日日待在廟前、口中佛經唸唸有詞,讓朝聖祈福的善心民眾心生同情,將他人愛心轉化為個人私利,自貶人格不說,還給後輩做最壞的行為示範,我老媽身為一個虔誠的佛教徒,也很難慈悲為懷的給予認同吧!老人的真面目被揭露,卻大言不慚的說他是打發時間,令人不敢茍同,這到底只是個無恥個案?或是同情弱勢族群的思想過了頭?從記者客氣的陳述中,我心裡有了答案。

一月份某週刊的採訪報導更是扭曲理性。息影多時的女藝人驚傳罹癌,送醫施行手術,週刊除了帶領讀者關心她的病情,也在私生活加上幾筆。原來退出螢光幕期間,她發展個人事業、並與一位已婚富商交往多時,內容詳盡說明她和已婚男子如何相處,還寫她已覓得真愛,是個事業愛情皆得意的幸福女人,因病住院男友還是不離不棄深情守候照顧。我無意當道德糾察隊,但這是大眾傳播刊物、非閒聊發表個人意見的私人領域,它的議題設定效果已讓讀者將焦點擺在同情面,卻加深引導出將不倫戀視為真愛的思考,這叫普天下另一半有外遇的人(重視兩性平權,不限女性)閱讀後情何以堪?更不用說這位富商的妻子會作何反應吧!?

媒體的力量不只在造成輿論,它的用字遣詞與題材選擇更可以形塑觀念。原理相當簡單,若強力播送名人、華服、豪宅、名車,經年累月的洗腦效應慢慢發酵,久而久之普羅大眾便認為,成名是好事、穿戴名牌令人心生羨慕、住豪宅很幸福、開名車很拉風。它的問題在於使人產生對自我的不滿,對某種世俗價值過份欣羨或追求,並未對平靜知足的生活態度帶來任何助益。去年底美國發生了驚人的購物中心喋血案:一名19歲的美國少年,在shopping mall裡持變造手槍殺害了數名無辜民眾,再舉槍自盡,震驚了美國社會,也讓公共安全問題蒙上陰影。這名高中輟學生無女友,不是情變而抓狂;也不是與他人結仇心生報復,因為槍殺的全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。作案的動機,根據警方尋獲他寫給友人的信件顯示,他生活平淡無味,於是「要作件很酷的事,你會很快在各大媒體看到我的消息,我會出名。」新聞週刊The Week就檢討,是不是美國媒體一再一再宣揚成名與走紅的滋味,讓人人都想變成somebody,才導致無名小卒用如此殘忍的手法達成目地?這是個極端例子,你也許推斷他是個跟Virginia Tech殺光一班人的瘋子一樣有精神問題。但我們都會因媒體一再報導強暴或謀殺的社會新聞而覺得治安變差,即使重度刑案的犯罪率並未爬升;也會因許多高學歷苦無工作機會的報導而深感就業機會的欠缺,但實際上失業率並不一定變高(台灣失業率在國際社會中還算低的,美國甚至比台灣多出一個百分點),這些例子都說明了媒體的力量如何左右人們對社會的想像。

身負重任媒體似乎並未善盡傳播教育的職責。 因為他老所以不批評指正、因為她病所以第三者角色可被認同、因為他被子彈打了一槍所以覺得他有資格當總統(一不小心透露個人政治態度,不好意思),為什麼遇到身體上的弱者,道德尺度就突然變了調, 成了理性判斷上的殘障?事實上不管是老、是病、是傷,都不該替行為偏差營造加分作用。

昨天的晚間新聞更有趣,活色生香光牒案女主角以記者身份迎接周刊發行人出獄,兩人算是一見泯恩仇,無論大和解是一場戲抑或真情流露,放下過去重新出發的態度畢竟是成熟的行為示範。但記者對不值得探討的真象充分發揮扒糞精神,質疑女主角有炒新聞的嫌疑。哈!若她真有此意,這篇意指當事人炒新聞的新聞,不就在幫助她炒作新聞了嗎?一邊質疑動機卻又幫助完成目的,記者的切入角度無疑是莫名其妙。還有記者緊跟著女主角問道:「妳剛剛的表情很複雜,請問妳真的原諒了嗎?還是在作秀?」親愛的,我想全天下沒人會回答是來突顯自己的不誠懇; 對於一個善於應付媒體、且本身就是媒體人的女主角,用激將法期望她會被尖銳問題刺激一時失常、真心話脫口而出的出招也是個彆腳招術。天啊!濫用同情與莫名提問已讓閱聽眾倒足胃口,徒然使老梗發爛、媒體變霉體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ttlewolfl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