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初夏時與三五好友跑到芝加哥去,搭遊船欣賞沿岸的摩天辦公樓與河岸住家,夜晚遊湖看美麗的天際線......。回到紐約後與友人餐敘,聊到了這趟旅程:「你相信嗎?光是個密西根湖就有台灣的四倍大!」我接著問:「密西根湖是不是五大湖裡最大的啊?根本像個海嘛!一望無際.....」友人回答:『哈!我連五大湖的名字都叫不出來,怎麼會知道哪一個最大?』
我十分驚訝,朋友在美國土生土長,加上好歹也有個碩士學歷,難不成是學校沒教?我告訴他,我在初中時學世界地理,課文就條列了五大湖的名稱,讓一堆人背的死去活來。這下子換他傻眼了,問說:『台灣中學生要學外國地理,還要熟背名詞?學了要幹嘛?』
我一時語塞,發現了不合理。因為許多台灣人可能一輩子沒機會或沒興趣遊五大湖,但是月考時還是被強迫要填上空格,這似乎沒什麼意義。更好笑的是,若你寫上芝加哥旁是“蜜”西根湖,還會被老師打個大叉,但這只不過是音譯問題,“密”或“蜜”根本沒有差別....。
雖然許多人感嘆一代不如一代,但我卻覺得,台灣的學生被教育體制弄得很可憐。一天同樣是24小時,台灣的中學生卻得學倍數份量的內容,學了不一定背的熟,記住了也不一定有用。更不用說為了應付資訊時代,學生還要學會各種大大小小的電腦技能,加上全球化的商業與知識流動,現在還得有外語的能力才能與他人競爭。
記得我中學時代,要唸中國史、世界史、中國地理與世界地理;高中時又規定學習台灣史地,內容多的讓人快吃不消。我背了中國有哪些省份、省會是什麼、盛產什麼、長江流經哪些省份...但多年之後,遇到個中國朋友,自我介紹說他從長沙來,我說:「哦!我知道,長沙是個米市。」他卻一臉狐疑:『是嗎?這說法我聽都沒聽過....。』
上了大學後,教授講授傳播理論,說訊息在傳佈時,有些因素會影響傳播效果,其中之一叫做message overload:想盡可能的表達,卻造成訊息超載,反而讓人無法消化吸收。我聯想起高中時接受的教育內容,這不就是一種訊息超載嗎?就算為了應付各種大考小考而死背強記下來,也很容易將知識還給老師。
更糟的情況是,學了一堆,該學的不一定學到了,事倍功半。外文的重要性不消說,從街頭林立的補習班與雙語幼稚園就可看出,這是個全民瘋英文的時代.。但我們的英語教育成功嗎?我不敢給正面答案。我的大學教授一口流利英文,但他回憶起退伍後出國唸書,在麥當勞點餐時,他聽到"here or to go?"卻呆住不知怎麼回答。學校不重視聽力與口語表達,讓學生只是背艱澀單字與無用文法,往往在異國生活才學到真正的生活英文。到了我這個年代,已經開始強調聽力的重要性,但僅限於放一放說話速度慢的要死的簡易對話錄音帶。老實說,除了esl老師,實際上根本沒有人用這種速度說話。而且,學校並沒有英文寫作課,英文會話課也常被借來考試,大多時間還是背單字、背文法、考試與檢討考卷.....GRE AWA卻要有4級分才有好學校唸,苦了一堆想留學的有志青年男女。前陣子不是有個亞洲學生英文程度評比嗎?台灣學生敬陪末座的順序,就直接反映出了英文教育的成功與否。
當大家在批評學生爛,現在的大學生能力如同從前的高中生一樣時,別忘了,再怎麼新鮮的好食材,若用爛方法或爛廚具烹調,煮出來的滋味會跟不好的食材一樣差....
反觀教育政策,似乎並未警覺現在的教育危機:不重視教育內容符不符合時代需要。
最近有人提出12年義務教育的構想,更是讓人冷汗直流。不先檢討改進內容、師資或政策,竟以為多把學生關在學校幾年就能培養出優秀的下一代?我相信延長教育的義務年限是政府美意,但這絕不是教育改革的第一要務。
我們到底有沒有把力氣花在關鍵點上?很明顯是沒有。吵小學教科書版本、吵三隻小豬是不是成語、吵歷史課本要不要去蔣化、吵胡適的出生年要用民國或西元....能不能討論些大家真正在乎,或真正有建設性的意見?
這期商業週刊寫著,Dell,Apple,Cisco和Intel等大公司聯合創辦了新世紀技能聯盟(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),定義出現代工作者解決問題必備的基本能力: 團隊合作、運用科技、判斷資訊與國際觀;並認為一個人至少在高中時代就必須具備這些基本能力。
團隊合作:小至打掃工作、大至社團活動、學期作業或科學展覽等,學校有許多機會可以累積學生們的團體合作經驗。但從責任分配、小組溝通效率與順暢度、到人際衝突管理,老師提供了適當的幫助來解決學生的疑惑嗎?
運用科技:這似乎是台灣學生較不需擔心的,舉例來說,手機與網路等新科技的普及率,在台灣算是很高的,數位落差的情形,美國還比台灣嚴重。但拿網路來說,學校教育是否與科技緊密結合,鼓勵學生運用網路平台發揮創意,這也是重要的課題,它不該只是用來聊天交友遊戲練功的場域。
判斷資訊:重頭戲來了,我們接受的制式教育往往提供了標準答案,學生只管背就是了,反思能力未加以訓練,面對大量資訊,便難以具備邏輯性的思考與判斷力。一年市面上有十多萬本的出版品,網路充斥著滿山滿谷的訊息,你能分的出哪些是有用的,哪些是垃圾嗎?還是漫遊在資訊間卻沒有自己的想法?就這一點,我想美國教育是比較成功的。老師通常不急著給答案,也鼓勵學生問問題或表達意見,若某些想法乍聽之下不合理,老師會用很開放的態度問為什麼。大家心裡都有個基本假設:只要你能提出理由來說服我,我會覺得這個答案也是對的。如此長久的訓練下來,不只表達的信心增強了,在從小到大的嘗試錯誤之下, 也發展了較純熟的溝通技巧。
國際觀:這一點比較抽象,也絕不只是了解國際事件的死知識而已。令人感嘆的是,說不定連這種死知識年輕學子都不具備,學校教育也未必鼓勵吸收。國際觀是一種開放且包容的態度,不只把關心與注意力狹隘地放在生活週遭,而是放眼到其他世界的角落。此外,開創管道與不同文化背景交流,進而學習其優點,將其缺點引以為戒, 或建立互惠合作的契機...這種能力學校教育如何培養?要從何種方式著手?台灣的教育體制與內容似乎還未體現它。
教育是為了培育符合時代潮流的人,不但要有工作能力,還必須有社會化的健康生活態度。 但不抱持務實觀點,光朝著問題的細微末節打轉、光在政治意識型態上鑽牛角尖、或只知批評現在的學生素質.....,這些現象讓我們這些台灣正規教育的過來人,著實捏了一把冷汗。
我十分驚訝,朋友在美國土生土長,加上好歹也有個碩士學歷,難不成是學校沒教?我告訴他,我在初中時學世界地理,課文就條列了五大湖的名稱,讓一堆人背的死去活來。這下子換他傻眼了,問說:『台灣中學生要學外國地理,還要熟背名詞?學了要幹嘛?』
我一時語塞,發現了不合理。因為許多台灣人可能一輩子沒機會或沒興趣遊五大湖,但是月考時還是被強迫要填上空格,這似乎沒什麼意義。更好笑的是,若你寫上芝加哥旁是“蜜”西根湖,還會被老師打個大叉,但這只不過是音譯問題,“密”或“蜜”根本沒有差別....。
雖然許多人感嘆一代不如一代,但我卻覺得,台灣的學生被教育體制弄得很可憐。一天同樣是24小時,台灣的中學生卻得學倍數份量的內容,學了不一定背的熟,記住了也不一定有用。更不用說為了應付資訊時代,學生還要學會各種大大小小的電腦技能,加上全球化的商業與知識流動,現在還得有外語的能力才能與他人競爭。
記得我中學時代,要唸中國史、世界史、中國地理與世界地理;高中時又規定學習台灣史地,內容多的讓人快吃不消。我背了中國有哪些省份、省會是什麼、盛產什麼、長江流經哪些省份...但多年之後,遇到個中國朋友,自我介紹說他從長沙來,我說:「哦!我知道,長沙是個米市。」他卻一臉狐疑:『是嗎?這說法我聽都沒聽過....。』
上了大學後,教授講授傳播理論,說訊息在傳佈時,有些因素會影響傳播效果,其中之一叫做message overload:想盡可能的表達,卻造成訊息超載,反而讓人無法消化吸收。我聯想起高中時接受的教育內容,這不就是一種訊息超載嗎?就算為了應付各種大考小考而死背強記下來,也很容易將知識還給老師。
更糟的情況是,學了一堆,該學的不一定學到了,事倍功半。外文的重要性不消說,從街頭林立的補習班與雙語幼稚園就可看出,這是個全民瘋英文的時代.。但我們的英語教育成功嗎?我不敢給正面答案。我的大學教授一口流利英文,但他回憶起退伍後出國唸書,在麥當勞點餐時,他聽到"here or to go?"卻呆住不知怎麼回答。學校不重視聽力與口語表達,讓學生只是背艱澀單字與無用文法,往往在異國生活才學到真正的生活英文。到了我這個年代,已經開始強調聽力的重要性,但僅限於放一放說話速度慢的要死的簡易對話錄音帶。老實說,除了esl老師,實際上根本沒有人用這種速度說話。而且,學校並沒有英文寫作課,英文會話課也常被借來考試,大多時間還是背單字、背文法、考試與檢討考卷.....GRE AWA卻要有4級分才有好學校唸,苦了一堆想留學的有志青年男女。前陣子不是有個亞洲學生英文程度評比嗎?台灣學生敬陪末座的順序,就直接反映出了英文教育的成功與否。
當大家在批評學生爛,現在的大學生能力如同從前的高中生一樣時,別忘了,再怎麼新鮮的好食材,若用爛方法或爛廚具烹調,煮出來的滋味會跟不好的食材一樣差....
反觀教育政策,似乎並未警覺現在的教育危機:不重視教育內容符不符合時代需要。
最近有人提出12年義務教育的構想,更是讓人冷汗直流。不先檢討改進內容、師資或政策,竟以為多把學生關在學校幾年就能培養出優秀的下一代?我相信延長教育的義務年限是政府美意,但這絕不是教育改革的第一要務。
我們到底有沒有把力氣花在關鍵點上?很明顯是沒有。吵小學教科書版本、吵三隻小豬是不是成語、吵歷史課本要不要去蔣化、吵胡適的出生年要用民國或西元....能不能討論些大家真正在乎,或真正有建設性的意見?
這期商業週刊寫著,Dell,Apple,Cisco和Intel等大公司聯合創辦了新世紀技能聯盟(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),定義出現代工作者解決問題必備的基本能力: 團隊合作、運用科技、判斷資訊與國際觀;並認為一個人至少在高中時代就必須具備這些基本能力。
團隊合作:小至打掃工作、大至社團活動、學期作業或科學展覽等,學校有許多機會可以累積學生們的團體合作經驗。但從責任分配、小組溝通效率與順暢度、到人際衝突管理,老師提供了適當的幫助來解決學生的疑惑嗎?
運用科技:這似乎是台灣學生較不需擔心的,舉例來說,手機與網路等新科技的普及率,在台灣算是很高的,數位落差的情形,美國還比台灣嚴重。但拿網路來說,學校教育是否與科技緊密結合,鼓勵學生運用網路平台發揮創意,這也是重要的課題,它不該只是用來聊天交友遊戲練功的場域。
判斷資訊:重頭戲來了,我們接受的制式教育往往提供了標準答案,學生只管背就是了,反思能力未加以訓練,面對大量資訊,便難以具備邏輯性的思考與判斷力。一年市面上有十多萬本的出版品,網路充斥著滿山滿谷的訊息,你能分的出哪些是有用的,哪些是垃圾嗎?還是漫遊在資訊間卻沒有自己的想法?就這一點,我想美國教育是比較成功的。老師通常不急著給答案,也鼓勵學生問問題或表達意見,若某些想法乍聽之下不合理,老師會用很開放的態度問為什麼。大家心裡都有個基本假設:只要你能提出理由來說服我,我會覺得這個答案也是對的。如此長久的訓練下來,不只表達的信心增強了,在從小到大的嘗試錯誤之下, 也發展了較純熟的溝通技巧。
國際觀:這一點比較抽象,也絕不只是了解國際事件的死知識而已。令人感嘆的是,說不定連這種死知識年輕學子都不具備,學校教育也未必鼓勵吸收。國際觀是一種開放且包容的態度,不只把關心與注意力狹隘地放在生活週遭,而是放眼到其他世界的角落。此外,開創管道與不同文化背景交流,進而學習其優點,將其缺點引以為戒, 或建立互惠合作的契機...這種能力學校教育如何培養?要從何種方式著手?台灣的教育體制與內容似乎還未體現它。
教育是為了培育符合時代潮流的人,不但要有工作能力,還必須有社會化的健康生活態度。 但不抱持務實觀點,光朝著問題的細微末節打轉、光在政治意識型態上鑽牛角尖、或只知批評現在的學生素質.....,這些現象讓我們這些台灣正規教育的過來人,著實捏了一把冷汗。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