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在十八歲的時候,一直希望自己快快長大。雖然十八歲已是可以買菸酒、進出夜店與性自主的法定年齡,但不管做什麼,還是有一股初出茅廬的笨拙與青澀:會穿高跟鞋,但走的不太穩;會開車,但技術不純熟;會喝酒,但不懂品酒;交了男朋友,但不大會看人;有想法,但不太懂得表達自己與解讀世道險惡。

當然,這種刻板印象也不全然正確。理解力、判斷力、甚至對生命體驗的深刻度,不見得與年齡成正比。也許有人年紀輕輕已歷經風霜,一身早熟的世故;有人活了一把年紀,還是保有某些天真。但與人初識時,我們都討厭模稜兩可的不確定性,想找某些線索來了解別人,好消除心中的不確定感,於是,即使是不適當的標尺,也被我們用來丈量評估他人。

我們誤以為,年紀似乎提供了某種程度的可靠線索,有時甚至會過度使用它,拿它來大作文章。

當我很年輕的時候,跟友人參加聚會。有人好奇的問我幾年次,我靦腆的回答了她,她驚呼一聲,表情誇張地好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,馬上大聲宣傳。氣氛不知怎麼的一下子熱列起來,有人對朋友說:『哇!你真厲害!認識這麼年輕的小美眉!』還有人開玩笑:『快,把她的杯子拿走,小朋友不能喝酒。』然後假裝細聲細氣的對我說『你要喝什麼,叔叔幫你買,果汁還是牛奶?』我尷尬陪笑,對這麼戲劇性的反應一時不知如何是好。

最近也有個機會跟友人一同喝酒聊天,其中一個女孩因為隔天要早起先行告退,鄰座的男性朋友對我說:『哈!Annie走了,現在妳是這桌最老的女生!』大家都聽到了,我白了他一眼,覺得他真是毒舌派掌門人。沒想到同桌的女孩們竟對我客氣起來,怕我這個"姐"字輩人物老大不高興,敬酒還用雙手,好像我是虎鳳隊長。 這兩種情況同樣讓人又好氣、又好笑。

我明白那些是很輕鬆的場合,大家不過是在找找話題,但當我有越來越多機會參加社交聚會,卻發現它成了自我介紹的一部份,你不說,別人也會很想問你。此外,許多人喜歡用誇張的角度看待年齡,一個23歲的年輕女人遇到個18歲妙齡少女便說:『唉~~我老了!』男人知道朋友認識年輕女孩,便一臉崇拜欣羨。或是被問年齡的人老是反問:『那你覺得我看起來幾歲?』 

好一個缺乏創意的制式化刺激與反應模式。
 
一個曾經在日本工作三年的美國友人說,他很喜歡在日本生活,但唯一不能適應的,就是初見面時別人就大剌剌地直接問他幾歲,彷彿這問題是那麼天經地義。他始終對這種理直氣壯式的問法感到不舒服:『難道一個人的幽默風趣與吸引力與年齡有這麼大的關係嗎?還是年齡是友誼的門檻呢?』他十分不解。 

幸好台灣人還沒那麼直接,你請別人用猜的,對方通常也不會太介意。但被問的感覺一定不會太自然,提問效果通常跟著通俗劇本走,也不會太有趣。所以當我初識新朋友時,我不再想問這個問題,我也希望下次再參加社交聚會時,別人也不要一見面就問我年次啦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ittlewolflu 的頭像
    littlewolflu

    說故事的人

    littlewolfl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