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一樣是兩性關係,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對於"交往"的定義也不盡相同。這是我覺得相當有趣的文化觀察。 在台灣,若想找個長期交往的男女朋友,許多人喜歡找個欣賞的對象一步步相互接近,用口頭的承諾先提供安全感,再把接吻或上床當成某種指標。基本上,若約會幾次後上了床,心裡對彼此已有某種程度的認定。

最近讀了本閒書"lust in translation"(中譯:外遇,不用翻譯),我才發現美式獨步全球的高效率約會文化。作者是名女記者,因工作周遊各國,在好奇心的驅使下,經由觀察與訪談,集結世界各國的普遍感情觀與外遇態度。書裡提到了美國的未婚男女,在認識一個不錯的對象,約了會也進了閨房,若沒有進一步的口頭確認,他們仍會開放機會與其他人約會,直到確認自己想跟其中一個定下來,這時關係才會變成男女朋友。簡單的說,發生關係的約會期,不是長期交往的過程,而是未來交往的參考而已。 這類人並非只找一夜情消磨漫漫長夜,而是用很現實的態度去貨比三家,來追求長期幸福。我覺得概念上有點資本主義:目的在最大化自己的利益,所以牽扯到效率,在短時間希望跟不同的人試一試,不適合大家就無需浪費時間,在競爭比較中,自己決定要不要繼續冒投資風險。 

令人好奇的是,既然上床不見得是友誼與戀愛的分水嶺,那什麼是正式交往的指標呢?我的美國朋友Maria告訴我,在約會一段時間後,永遠要問清楚:「你/妳覺得我們的關係是什麼?」或是「你會怎麼定義我們呢?」千萬不要自以為是的認定男女朋友的關係。不問,表錯情會錯意的機率高的不得了。 我不死心的發揮社會科學研究精神,在不同的時機場合問不同的美國人,就像訪談節目裡那種「讓我們來聽聽當事人的說法」。一個貌似老實、溫和有禮還會說點中文的哥大研究生告訴我,這個描述是正確的,但基本上大家都心照不宣,無聲無息的遵照著這個文化規範走。 

另一個猶太朋友相當不以為然:「這是一種文化偏見!我相信有美國人是認識一個對象,就不與其他人約會的。」廢話,我心想。我又沒說全美國人人都這樣,而是在調查一個普遍的,多數人認同且擁有的特質,誰說我要以偏概全來的?連寫這篇論調的人自己就是美國籍耶。後來經我旁敲側擊了解,這位仁兄就是標準的同時約會多人,可見光調查態度還不夠接近真實,不如從研究行為著手;問你想跟什麼人交往,不如看你曾跟誰交往過,還比較能拼湊出你心儀的典型。 

我還是覺得,循序漸進且專一的方式比較浪漫。我同意上了床不見得就定義了男女朋友的關係,但在還未深入了解對方的時候,就敞開約會大門迎接新對象,說穿了,不過是想用分散投資的方法確保獲利,把人性的平凡脆弱展現的一覽無遺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ttlewolfl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